劉梅生
行業協會是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社會分工細化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其發育完善程度是市場經濟體系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政府的經濟管理模式正發生著重大轉變,簡政放權、由微觀管理轉為宏觀管理、從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政府部門大幅度削減行政審批和核準事項、明確將一些原有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行業協會管理等等,種種變化預示行業協會將肩負重任,面臨重大變化。這些任務和變化與行業發展直接相連,可以說行業協會發展的好壞已直接影響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運行,影響社會穩定和群眾利益,也是其自身能否作為行業代表的重要標志。
但由于目前我們的行業協會設置實質上是脫胎于計劃經濟,且大多是自上而下組建,“官辦”和行政主導色彩較重,加之我國的市場經濟尚在培育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地方尚存空白和障礙,因此在轉軌的過程中,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行業協會一方面應深入超前的去思考、研究如何在市場經濟下發揮作用等問題,另一方面要立足行業實際,漸近式地改革和發展,很多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們認為應注重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處理好法律法規不健全與現實需要的關系
法制建設是這幾年的重頭戲,縱觀業內法規,或多或少在法律和政府規章中都有不程度顯現,使之一些行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法律法規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是普遍現象,而涉及行業協會發展與管理方面有關的法律規定,更是十分匱乏和有限的。據了解,全國除上海、深圳兩地出臺過地方規定外,其它均為空白,而我們現在依據的只有89年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國務院第43號令),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這部規章早就應該修改和完善。這幾年有關行業協會的性質、行業協會的職能、行業協會與政府、企業的關系、行業協會的管理體制等等都存在較多爭論和困惑。如協會性質:有認為應是行業內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群體利益組織、有認為是協助政府加強行業管理的民間組織、有認為是社會中介組織、有認為監察及捍衛商界權益的團體;有從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闡述行業協會是市場交易主體,是為了節約交易成本而達成的一系列合約安排;有從管理學的治理之論闡述行業協會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機構管理共同事務的方法總和,是使互相沖突或不同的利益主體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連續過程。又如關于行業協會的職能:有認為是服務出來的、有認為是企業給予的、有認為是干出來的、有認為是政府授權的等等。我們認為這些爭論和不同觀點在現階段是十分正常的,因為沒有法律定位,沒有標準規范,很多東西都是在探索之中。關鍵是要在爭論中前進,不能等待停滯觀望,這才是行業協會立足發展的現實。協會是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更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目前隨著入世,基于建立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和市場主體之間協調的現實需要,行業協會必須走向前臺,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從入世后一些行業協會維權的成功范例就不難看出,這些維權的范例,實質上是形勢發展所形成的無法后退、無法等待的迫切實際需要。當前,在無現成法規可循或規章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處理好法律法規不健全和現實需要的關系,一方面要加強規范,促進協會工作的健康運行,F在,不少省的社團管理機構也出臺了一些指導意見、暫行辦法這都是對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的規范,據民政部門的信息,我省將于今年年底由省政府頒發促進社會團體發展的管理辦法及指導意見。要按照這些規范來促進正常健康運轉,關鍵是行業協會自身應逐步轉變觀念,逐步成熟,積極推進自身改革,在轉型過程中,要向民間性、服務性、自律性、管理性方向發展。以發展為主線,以發展促調整,在調整過程中求規范,在現實工作中摸索經驗和提供示范,進而研究立法的可行性;同時還應探索改革構建有利于行業協會規范發展的管理體制,為行業協會的發展爭取得更好的條件和空間,這才是行業協會的主攻方向。
二、處理好與政府、企業的關系
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政府、協會、企業要各有其位,相輔相成,要建立政府實施調控(宏觀)——行業協會執行行業管理(中觀)——企業實行自主經營(微觀)的三個有所區別又相互銜接的經濟管理層次。目前我國政府正加大兌現對世界的承諾,即實行市場經濟和加大開放度,因此政府的經濟管理模式正發生著重大轉變,這種轉變實質上是一次政府和民間組織的重新構置。這種重構是由政府部門自覺發動,是一場自我革命、自我縮減和自我放棄,這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目前具有十分的迫切性?v觀這幾年,年年都提出轉變政府職能,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不太明顯,究其原因,一是我們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等這類社會組織發育不健全、不完善,社會支撐體系薄弱;二是企業在轉變經營機制改革產權結構、適應經濟運行規則和環境、參與市場競爭方面能力不強,還不完全是市場經濟下的現代企業;三是一些政府部門還戀戀難舍這種尋租空間,仍想維系這種包辦社會、既是行業協會又是政府的兩可狀況。
現不少經濟學家在分析市場經濟中都預見會出現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或市場、政府同時失靈的狀況,因此主張應當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之外引入“第三只手”,即中間調節機制。行業協會作為承接政府職能的一個主要載體,在承擔起這種調節任務時,首先應正確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現政府部門正在進行職能強化、弱化、轉化的變革,這是一個艱難、逐步的過程。目前需要將仍然滯留在政府部門的一些職能,順利、放心的轉移給行業協會,將潛在于企業和市場的職能發掘給行業協會。這是時代賦予協會的歷史責任,因此行業協會必須要積極行動,快速落實,努力爭取有所作為。其次要正確處理好與企業的關系,協會不是二政府,為企業服務的好壞,是行業協會成敗興衰的關鍵。過去我們的行業協會行政色彩重,依附性強,凝聚力差,會員面窄,缺乏行業的代表性,與行業、企業的聯系不緊密,很難發揮行業代表的作用。下一步,行業協會一定要在注重為企業服務、推動行業發展、致力解決行業生存發展中的問題,為行業內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上下工夫。只要企業需要,不觸犯國家政策、法律的,行業協會都應積極去做。同時也要注意處理好行業整體利益與個別企業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大、中、小企業之間的利益的關系。在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中將自己的作用凸現出來,做到唱主角、起作用、不可少。
三、處理好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的關系
行業協會的培育發展是個系統工程,與政府機構改革和企業改革一樣,任務非常艱巨和復雜。目前應積極探索符合行業和企業需求的職能定位、組成形式與工作方式,找準自己的市場位置和發展方向。具體而言,協會職能要從過去的單純服務向為行業整體利益服務的轉變,從零打碎敲的評獎向綜合的行業評優、定級和促進企業綜合素質提高方面轉變;從單一的專業培訓向多層次、多形式的從業人員崗位培訓、行業培訓轉變;從單一的服務向行業自律組織轉變。在過程中,要處理好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并舉的關系,培育發展是目的,監督管理是手段。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確保行業成員之間的正當有序競爭,行業協會要有效地進行監督,保護合法經營、糾正行業內違規行為,教育督促會員遵守行規行約的約束,嚴肅行業紀律。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嚴格管理、又要避免管理過死,有所側重。當前在堅持監督管理的同時,也要重點做好培育發展工作。像建筑業這樣一個覆蓋全社會、跨部門的大行業協會,更需要加快自身觀念轉變,規范運轉機制,明確自己的位置和職能,實施公益服務、互相服務、創新服務,運用新的服務理念去解決原有的社會問題,通過高質量的服務獲得各方認可和支持。
行業協會在實踐中求發展,同樣要經受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洗禮。在競爭中勢必有一些行業協會和企業將被淘汰,協會工作任重道遠的前景,目前也未成為現實。故此,政府的退出或放權,并不意味著協會運作的獨立性和有效性會隨之而來,這個過程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與企業的自主意識,行業利益的凸顯,協會成效的積累和政府部門的幫助,而這一切,均有待于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們要結合建筑行業的特點多做實事,積極探索和創新,穩步前進。為政府職能轉變提供支撐。在工作實踐中做到以勤辦會、以誠辦會、以情辦會,增加凝聚力、提高知名度,使我們這個大的行業協會更加生機勃勃。
(二○○四年九月十四日)
|